榫卯是指在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中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在两个构件上制作凹凸部位,使它们能够相互连接。凸出的部分被称为榫头,而凹进的部分则被称为卯眼或榫槽。榫卯的特点是无需使用钉子,而是通过卯榫来加固构件之间的连接。
在中国木建筑的构架中,通常包括柱、梁、枋、垫板、桁檩、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需要通过榫卯连接起来,以形成完整的房屋结构。虽然原则上优先采用榫卯连接,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用铁钉。
榫卯的具体作用包括:
1. 长短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于面板与线材的连接。在腿的上部凿出长短不同的两个榫头,与面上的卯眼相接。由于两个榫头的高低不同,这种结构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长短榫既可以单独使用,也是其他榫卯结构如夹头榫、抱肩榫、挂榫的一部分。
2. 楔钉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于连接弧形材料。通过将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并出榫嵌接,榫头上的小舌入槽,防止上下移动。然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插入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使其不能左右移动。这种结构常见于圈椅的扶手、圆形几面、圆形拖泥等部位。
3. 燕尾榫:燕尾榫是一种用于平板木材直角连接的节点。当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在受拉力时脱开,榫头被设计成梯台形。燕尾榫在木制家具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面板垂直拼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