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1、梁的位置和直观性不同
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凡两端均与主梁连接的其它梁为次梁
2、受力角度不同
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承担竖向力又承担水平力的梁为主梁,只承担竖向力的梁为次梁
3、刚度不同
刚度相对较大的梁为主梁,刚度相对较小的梁为次梁。
4、考虑抗震性方面不同
反映在梁的刚度、延性、强度上的要求不同。 主梁承担次梁,一般情况下,主梁高度大于或等于次梁高度,主梁支于柱或墙上,次梁支于主梁上。有时候分不出主次梁,如井式梁。
计算钢筋时,两条梁相交,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为防止这种破坏,在主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
扩展资料:
计算要点和构造特点: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载计算。
2、与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计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3、主梁支座处,次梁与主梁支座负钢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负筋位置下移,计算主梁负筋时,单排筋h0=h-(50~60)mm,双排筋h0=h-(70~80)mm。
4、主梁是重要构件,通常按弹性理论计算,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钢筋的弯起和切断原则上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