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实木地板时,该怎么找平呢
因为建筑上的找平是不合格的,总会有落差,如果不找平,地板铺设上去会不平整,咯吱咯吱的响声,地面找平的验收标准是一般用一根2米的靠尺来进行地毯式测量,如果同一个位置进行交叉方向测量,检测出落差高度有大于3mm的空隙,就说明这地面是不平整的,这样就需要进行地面找平,然后在进行地板铺贴。如果地面不平整的话就进行木地板安装,人踩在木地板上会有颤动的感觉,而且会有响声,时间久了木地板会有翘起等现象,缩短木地板的使用寿命,所以在安装木地板之前一定要对地面进行找平处理。
木地板靠墙处要留出8~12毫米的空隙,利于通风,地板和踢脚板相交的地方,如果要安装封闭木压条,就要字啊木踢脚板上留通风孔。
通过我多年的装修经验来说,铺木地板做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需要地面找平,地面的平整度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木地板的安装还将影响到木地板的使用,如果地面不平整的话就进行木地板安装,人踩在木地板上会有颤动的感觉,而且会有响声,时间久了木地板会有翘起等现象,缩短木地板的使用寿命,所以在安装木地板之前一定要对地面进行找平处理。土建盖好房子,国家标准测量5个点(4个角和中间),就是从地面到顶面的距离,差距不能大于5MM,当然大部分土建是不合格的。铺设木地板必须要找平,木地板在后期使用当中,百分之八十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前期铺地板的时候地面不平。所以宁可多花点钱做个自流平,也必须找平。
必须找平,目前我还没看过哪个开发商的楼面是可以达到直接安装地板的要求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见到的楼面。
铺木地板,地面用什么找平,怎么做
1、运动木地板地面找平重要性运动木地板铺装地面要不要找平,当然需要找平。如果铺装地面不找平会怎么样如果运动木地板铺装地面不找平,或找平没达到要求,就会让运动木地板铺装高低不平,影响运动木地板系统的稳定性。
运动人员踩在运动木地板上就会产生咯咯的异响。
从而影响运动人员的运动体验。2、运动木地板如何找平、分割1)水泥地面、墙面(安装踢脚板处)找平、清理现场:2)采用9点法,用水平仪确定水平面标注侧面墙壁上3)确定最外侧的分割线位置,标注侧面墙壁上4)确认十字交叉处在同一水平面,凸起部分砸平凹处部分采用图纸设计材料添平5)在垫木表面涂刷防腐材料。
铺木地板地面怎样找平先找平还是先装修
先找平后铺地板。铺地板是装修的较后面的步骤了,你先把其他步骤做完,水电、木工、油漆、然后铺地板之前,把地面找平来,再铺地板与踢脚线。
地面找平是为了让上层的装饰材料发挥更好的作用。
比如要在地面上安装木地板,木地板是先搭框架,然后安装木地板。如果地面不平,就达不到木地板安装的基本要求。强行安装木地板会出现空饷、摇晃的效果,导致木地板磨损加剧,还会对墙面涂料造成破坏。地面如果不平,特别是凹凸起伏很多,那么这样地面整体强度就不够,安装在上面的材料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这会到底地面很容易起灰,房间里总是有灰尘,怎么打扫也没用。所以在做地面装修时一定要先将地面找平,否则会后患无穷。地面找平施工:1、地面找平可以使用水泥砂浆,也可以使用自流平水泥。
水泥砂浆的找平厚度高,平整度控制不够精确,而自流平水泥的各方面性能都更加优秀。所以推荐大家使用自流平水泥进行地面找平施工。2、对地面进行预处理,凸出的地方用打磨机磨平,然后将地面清扫干净。
倒自流平水泥之前要涂刷一层界面剂,界面剂能帮助水泥和地面紧密衔接,要涂刷上两层。3、将自流平水泥调配好,水泥和水的比例通常为1:2。在界面剂干燥之后,将调好的水泥倒在地面上。
自流平水泥灰自己顺着地面流淌,再通过推杆将水泥推开推平。4、通过滚筒将水泥压均匀,特别是一些有凹凸的地方要仔细处理,避免以后出现小块翅空的情况。施工人员要穿特色的鞋子在水泥面上行走,这样就不会留下鞋印。5、施工完成之后要做养护工作,等水泥彻底干燥之后再进行下一步。
通常需要通风干燥三天。:安装1、木地板不能买来即铺,应拆封后在新居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铺,使木地板适应新的环境。2、不要以为木地板不能含水,其实离开了水,木地板就变得非常硬,脚下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保持木地板含水量在14%左右,当然这个是有专业工具检查的。3、木格栅与地面基层之间的应保留一定的空隙(小学课本就教过我们,要懂得留一道缝),保证整个地龙内部空气通畅,不要用水泥砂浆堆塞来固定木格栅,应采用垫木楔的方法将木格栅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地面上。
4、铺木地板前应将木格栅内打扫干净,撒上防潮粉和防虫粉。这是为了防止虫子侵蚀木地板的材质,破坏木地板的结构。5、钉木地板的钉子必须使用麻花钉,先在企口处斜向钻孔(孔应垂直于地板条长度方向),然后钉入木格栅,否则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木地板松动。6、木地板铺设好后要用纸板、旧床单或旧席子等进行覆盖保护。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木地板初始的安装结构,牢固其结构。
准备铺木地板可是地面不平怎么办
1、小面积可以用石膏加胶刮平对于一般的强化地板或者实木复合产品来讲,可以对小面积不平整的地面采取刮石膏的办法处理。这个方法费用最低,主要成本是工人的工费。
2、较大面积要用水泥砂浆找平较大面积的不平整可以用事先抹水泥的办法,这个办法费用较低,需要瓦工完成注意要提前进行,否则水泥干不透会给地板留下受潮的隐患,影响地板的使用寿命。
3、直接使用铺垫宝铺垫宝对于不平整地面的修正效果非常的好,包括开槽后的地面甚至是暴露于地面的管线都可以处理得很完美,最关键的是可以让强化或者是复合地板的脚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可以说是完全不次于实木地板的脚感。
地面铺地板,应该如何找平
第一、水泥砂浆找平优势:适合各种地面、各种地板铺设前的地面找平。缺点:找平厚度太厚在25~35mm,如果水泥砂浆配比不对会使面层粉化起砂,起灰及裂纹。
地板(复合地板)与找平层形成一些间隙,人踩上去以后压迫地面灰尘向四周分散,然后从伸缩缝窜出.透过踢脚板缝隙扩散出来,形成了扬灰的现象。
另外就是水泥砂浆找平不细致的地方会出现空鼓现象。适用环境:房子举架高,暖气片采暖、实木地板铺设前找平、复合地板铺设前找平。第二、石膏找平优势:可用于局部找平,不增高地面,找平厚度大概在5~20mm左右,对房间高度几乎没有影响,干燥速度快,价格相对便宜,施工方便。缺点:只可用于小范围内的找平使用。
适用环境:房间平整度略好,地面较为光滑,局部有不平的地方。第三、自流平找平优势:不离析(水泥灰浆中的各种成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和水合反应后不分离),不起砂,不起尘,不裂纹;收缩率低,通常在千分之0.3~0.4,水合反应后,表面不出现裂纹,普通水泥的收缩率大,容易出现裂纹。施工厚度较薄在2--5mm。
施工后4—8小时表面可以走人,36—48小时后可进行地板铺装。地板,即房屋地面或楼面的表面层。由木料或其他材料做成。
地板的分类有很多,按结构分类有:实木地板、强化复合木地板、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竹木地板、防腐地板、软木地板以及目前最流行的多层实木复合地板等按用途分类有:家用,商业用,防静电地板,户外地板,舞台舞蹈专用地板,运动馆场内专用地板,田径专用地板等按环保等级分类有:E0级地板、E1级地板、F4级别地板,JAS星级标准的F4星地板等等。误区一:用钥匙划可以测出地板耐磨性不止一位销售员在显示其品牌地板板材饰面质量高时,选择用钥匙在板材表面来回划,然后为记者指出地板上毫无痕迹,还有销售员用标记笔在地板表面随意写字然后用抹布轻松擦去,以此来证明板材有良好的耐污性。专家解析:国家标准中对板材表面的耐磨性及抗污性都有明确的要求。
专家表示,销售员所做的演示,其实就是板材表面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性能,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在实际检测中,检测手段及条件要严苛得多。误区二:地板板材还是进口的好选购木地板时,很多消费者会纠结于选择国产板材还是进口板材,一些销售员也不遗余力地推介进口板材:“进口板材的环保性能是最好的。但进口板的价格也要比国产板高上20%——100%左右。
专家解析:专家认为,从质量上来说,目前国内大型地板企业的产品并不比某些进口地板差,凡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板材在环保性能及使用性上应该都是过关的。如果拿国外的环保等级E1的来和国内E0级的比较,还不如EO级的环保哪!只能说一些输出国的质量控制水平高,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不过起码对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否则不会让他在中国销售。他表示,消费者不必过于迷信,还是依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选择为好。
误区三:地热要选专用的,甚至木地板不合适。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木地板导热性能是慢一点,但这也是优点,具有升温降温幅度不猛烈,适合老人儿童,但是温度一旦上来,和瓷砖无异。
安装地板怎么看地平不平
检查你家地面是不是平,你可以找一根2米的靠尺放在地面上(可用铝合金型材代替,也可以用较长、较直的方木等)检查一下,靠尺和地面之间的缝隙大小。如果缝隙不明显就可以不找平。
地面找平主要有三种方法:自流平找平、水泥砂浆找平、石膏找平。
当然这几种找平方法也是各有利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家实际情况来做一下比较,然后再选择找平方法。第一、水泥砂浆找平,适用环境:房子举架高,暖气片采暖、实木地板铺设前找平、复合地板铺设前找平。第二、石膏找平可用于局部找平,不增高地面,找平厚度大概在5~20mm左右,对房间高度几乎没有影响,干燥速度快,价格相对便宜,施工方便。适用环境:房间平整度略好,地面较为光滑,局部有不平的地方。
第三、自流平找平:不离析(水泥灰浆中的各种成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和水合反应后不分离),不起砂,不起尘,不裂纹;收缩率低,通常在千分之0.3~0.4,水合反应后,表面不出现裂纹,普通水泥的收缩率大,容易出现裂纹。施工厚度较薄在2--5mm。施工后4—8小时表面可以走人,36—48小时后可进行地板铺装。
适用环境:1.适合地面为地热采暖的房间,因为找平厚度较薄,不影响地热的热传导;2.更适合举架较矮的房间,因找平厚度很薄2--5mm,不影响室内高度视觉感。